來源中央通訊社: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3/4655082
國立中正大學執行科技部109年度智慧生醫光機電跨領域產業聯盟計畫,日前舉辦智慧農業技術研討會,邀請國立嘉義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莊慧文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王少君教授、普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潘志恒經理、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劉奇泳副理,海波視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張緁俙經理等專家專題演講。此外,中正大學推廣團隊包括專利推廣、竹光發熱綠金計畫-台灣竹業展風華、台灣印度人工智慧海外科研中心以及數十位產業界人士,參與現場研討,期透過產學合作、攜手共創智慧農業未來。
海波視智能科技為中正大學衍生新創公司,以高光譜影像技術智能辨識系統主,頻譜影像與AI人工智慧辨識系統分析,建立影像特徵數據,辨識技術結合智慧機具,為農業進行資源整合、農藥檢測、評估土壤成分、病害監測、提升農作物品質等,以解決因氣候極端的困境,減輕農業作業負擔,提升有效率的各類農場系統管理,協助農民打造優質從農環境,此技術在智慧農業上具有相當程度的應用前景。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教授莊慧文指出,透過AI技術達成裁培介質水分控制、監控養分供應、土壤結構、溫度控制、光照控制、無人飛機AI智能灑藥(大面積)、無人飛機AI影像辨識(植物病蟲害)與雜草防治等等的,可以提升效率與各類農業商合作。
國立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教授王少君表示,隨著世界對於蛋白質的需求不斷攀高,尤其是魚類蛋白質的需求成長幅度更大,在10年養殖漁獲產值已經超過捕撈,顯見未來魚類養殖市場必將不斷增長,而魚類疾病的預防與育成將是重要課題,生物感測器與生物炭技術在漁業養殖病害防制的應用對於養殖戶將有很大幫助。
普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潘志恒說,透過大數據應用(養菇科技種植)將是趨勢,大數據有3V:Volume(量):環境、設備監測資料、Velocity(速, I/O):自動化反應與調控栽培場的程序設計、Variety(多元):環境資料、生長速度、菌傘顏色…等,能夠有效提升產能。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副理劉奇泳表示,透過智慧農業發展趨勢與智動化的應用於碾米廠智能堆棧系統,產業鏈缺口為生產、管理、出貨、場地空間,可用AI解決產業鏈缺口。
面對台灣從農人力老化、糧缺危機、食品安全、極端氣候等問題,如何透過現代科技找到與環境的平衡,在智慧農業的應用與發展上,台灣擁有國際優勢,一定要掌握住關鍵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