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自然碳匯新增森林、竹林經營兩項方法學 林業保育署ESG平臺將推出更多專案供企業投入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林業試驗所合作研擬的「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與「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自願減量方法,經環境部審議後於今(19)日正式公告生效。事業及各級政府可依此兩項方法學投入森林與竹林經營,所獲碳匯效益將可轉換為自願減量額度(碳權),可用於抵減碳排放或於碳權交易所交易。

提升森林碳匯效益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並儲存於樹木中,是「自然碳匯」的重要部分。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林業保育署提出「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及「提升國產材利用」三大策略,提升森林碳匯效益。臺灣森林覆蓋率超過60%,但多數人工林與竹林因管理不足而老化或荒廢,透過撫育、疏伐與重新造林等措施可提高碳吸存能力。木竹材製品亦可延續碳儲存效果。

方法學適用範疇與條件

  1. 森林經營:最小面積0.5公頃,適用於濕地外既有林地。措施包括修枝、疏伐與延長輪伐期,以提升林木生長與產品質量。

  2. 竹林經營:最小面積0.1公頃,適用於收穫竹稈為主的竹林。措施包括撫育與立竹密度調整,以維護竹林健康。

  3. 採伐木竹材須提供買賣證明及於認可系統登錄,以取得減量額度。

促進公私協力與碳匯發展
林業保育署已於今年4月設立「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鼓勵企業參與碳匯及生物多樣性保育。平台將於明年中旬擴充納入更多公私有土地供企業投入增匯措施,協助企業實現ESG目標並取得自願減量額度。此舉促進人工林永續經營與利用,擴大森林碳匯多元效益。

 

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 https://esg.forest.gov.tw/ForestESG

詳細資訊: 自然碳匯新增森林、竹林經營兩項方法學 林業保育署ESG平臺將推出更多專案供企業投入

 

 

瀏覽數:
登入成功